12月2日 - 利马


在秘鲁旅行的三个星期之前,我就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其实秘鲁旅游区的人都会讲基本的英语,何苦难为自己去学西班牙语呢?曼德拉曾说:“若讲通语,意在脑中。若讲乡言,意在心中”1

因此,我报了几堂西班牙语课,并且参加了西班牙语言交换社团,开始与拉丁人互动,更了解拉丁美洲的文化和风俗。与母语者直接对话远比单纯背单词更加实用,也更加自然和愉快。语言主要是为了交流,学习语言应以交流为主,态度要积极。学习语言必会犯错,需要虚心接受指教。第一次参加这种语言交换活动时,我只会讲几句话,交流障碍很大,但在场的拉丁人(以墨西哥人和哥伦比亚人为主)热情友好。无论你口语再烂,他们都愿意和你交流并鼓励你学习他们的语言。拉丁人民对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拥有一种包容性的骄傲热爱,而不是排斥性的(这与法国人不同)。


我12月2日下午出发,3日凌晨到达。我首先注意到到飞机上有许多带着婴儿小孩的华人妇女,貌似是秘鲁移民。据说在秘鲁,华侨华裔人口众多,尤其在首都利马。秘鲁华人又称为“tusán”,意为“土生”。最早的一波华人移民是十九世纪的广东和福建劳工(称coolie,“苦力”),类似于美国早期修建铁路的华工,地位也同样低级。但秘鲁和南美其他国家在种族问题上与美国有所不同。除了少数的纯白人殖民者 (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外,大多数人都处于底层社会。因此,各种种族都混在一起,例如土著的克丘亚人2(印加人的后代)、土著的艾玛拉人3、非洲人、华人等。他们都在同样的底层,没有美国那么明显的种族隔离。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繁多,经过多代的异族混合,形成了今天的秘鲁人。华人也融入了秘鲁人民的血统,成为秘鲁社会的重要一部分。

这种现象遍及拉丁美洲的地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拉丁人大部分是混血的长相。拉丁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一个广泛的的地理概念和相同文化。

我的航班凌晨一点半到达利马国际机场,机场位于利马北面的卡亚俄小镇4,距离利马旅游中心米拉弗洛雷斯5约20公里。半夜抵达利马机场是挺麻烦的,这时没有前往米拉弗洛雷斯的大巴,其他公共交通也不靠谱。作为外地游客初次来到南美秘鲁,环境不熟悉,语言有障碍,会容易受骗,所以我提前预订了酒店的接机服务,又省事又靠谱,60块秘鲁币6的价钱也合理。

我下飞机第一个印象居然是一块贵州茅台的广告牌,没想到已经如此名声远扬了。半夜过海关人少很顺利,走出大厅涌现一群人来试图拉客。这帮人还比较靠谱,都是机场官方的出租车公司,但一到机场外面打车辆辆都是黑车,而在秘鲁打出租车必须上车前谈好价钱。卡亚俄镇半夜治安也不好,所以不推荐随意往机场外面走。

我约的接机时间是两点半,但我的航班提前半个小时抵达。我在接机会合点等了30分钟后,一位大叔拿着一块写着我名字的牌子来到我前面。确认了彼此的身份以及价钱后,我随着大叔来到机场外。他通个话叫了一辆黑色SUV过来。司机也是一位头发灰白的大叔,穿着白衬衣黑长裤,看起来的挺正式的。他对我的基本西班牙语表示惊叹,他以为我连英语都不会说,何况西班牙语呢?从机场到米拉弗洛雷斯要开30分钟,路上我和大叔聊聊天练习西班牙语。大叔跟我说利马华人华裔比较多,他的曾祖父就是华人。他给我介绍了秘鲁利马的基本知识、地区、美食,旅游景点等。沿途我看到了利马的海岸沙滩,风景幽暗灵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在夜色中一片漆黑。

我的住宿,Pariwana旅舍,位于米拉弗洛雷斯中心肯尼迪公园7附近。客栈入口是一扇小铁门,经过一段楼梯到二楼的前台。办完入住已凌晨三点了,我进屋之后就立马洗漱刷牙准备睡觉。利马半夜温度偏高,我睡觉前开了房间的空调,躺在异国的床上,不知身在何处。


Lima Coast At Night
利马夜晚的海岸(来源



前言
下一天
目录



  1.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own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2. Quechua 

  3. Aymara 

  4. Callao 

  5. Miraflores 

  6. 10 SOL ≃ 20 RMB ≃ 3 USD 

  7. Parque Kennedy